Blog Critiques

I was required to select 15 articles (posts) from Steve Yuen's  blog, Learning Technologies, and do critical review. Three are my  ideas, thoughts, and comments to the 15 post.

1.Yudu Freedom


老師上課提到這個網站,心裡其實是很開心的,因為平常在工作上就有需要編輯一些刊物,例如宣導品或是成果手冊,往往在編輯過程中,需要確定紙本的情況而需要浪費很多紙張和墨水,編輯後,在印製過程中,因為成本的關係,很多時候要多印很多張,例如我需要500張,但是印1000張比印500張便宜,那就真的得印那麼多張,造成浪費。但是有Yudu Freedom,問題解決了!因為我只需要上傳、發表、分享三個步驟就可以完成我的刊物,而讀者也可以依照他們需要的內容再去印,甚至不用再找箱子和櫃子去存放,只要上網去就可以一看再看了。

除了節約能源,這個網站的好處是提供了互動、分享和立即翻頁、搜尋、放大放小等功能,重點是免費的限制頁數16頁,真的很夠用了,因為平常校園內的小冊子頂多到8頁,這個空間提供了教學線上發表的空間,唯一比較困擾的是,我已經是用PDF檔傳上去,但中文的一些字體仍會跑掉,一定要進行調整才行。不過,這點不影響其線上發表的功能,真的很不錯的一個免費資源。



2. Pew Report: Millennials Will Make Online Sharing in Networks a Lifelong Habit

自從開始使用facebook和twitter這些工具後,我覺得網路是很神奇的東西,非常有魔力地把朋友和生活中的一切分享出去,尤其是facebook,幾乎把各個有可能有關聯的人都拉進來,然後發現我高中同學是我同事的大學同學之類的情況,尤其是我在主任儲訓後,用facebook的社團功能把各地的同學又串聯起來了,我知道只要facebook的系統沒有壞掉,儘管投入的熱烈程度不如一開始,我們還是會一直使用下去,保持聯繫。

但是也有可能像文中講的,隨著生活或年齡的變化,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分享,去張貼,但就真的有待時間去證明,不過,我個人認為,當科技創新發展,很多事情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唯一不變是人的需求,當人需要友誼及人際網路,這些社交網路工具,只會更多,不會被淘汰的,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使得這些工具更容易取得,甚至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3. Integrating Social Networking Technology into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很喜歡這一個簡報,很多圖像式的內容讓人感受到Social Networking的現況和威力外,內容上非常豐富,尤其裡頭對於Social Networking的國家比喻非常引入注意,讓人更了解Social Networking,也更想要實際運用在教學上。雖然過去一直在討論如何將科技應用在教學上,但是Social Networking帶來了另一個新世界,因為它可以全面性的顧慮到學生的各個需求,課業上的提升動機、統整、理解到發表,甚至在情感上的支持也有了。

我相信這絕對是運用在教育上很好的工具,尤其是學生可以透過這樣的過程,完全保留了學習的紀錄,這是傳統教育無法做到的,看到老師已經運用了很多個Social Networking在教學上,會覺得多多去運用這樣的資源是很好的。而且我另外思考到的是,這樣的方式不只是學生有他們的學習檔案,老師同時也是在形成一個教學檔案,等到教師專業評鑑時,我們可以直接拿出來接受評鑑,絕對會是很好得分的,等於是把教學負擔減到最小。



4. Google Buzz

其實從Google Buzz推出後,我一直在思考在我有twitter、plurk和facebook,Google Buzz可以是什麼樣的功能?另一個分享管道?尤其是我每天用gmail和其他Google產品,我可以怎麼使用Google Buzz ?加上剛推出時Google Buzz被質疑隱私權設定不夠周詳,所以我曾經停用Google Buzz。

直到我有了智慧型手機,試著啟用後,我發現它有幾個優點,第一,成為Google產品整合的紀錄和分享,不論是Picasa、Google reader、YouTube、blogger等,我的任何更新都會從Google Buzz分享出去,不用特別再去點選。第二,追蹤朋友的方式很容易,只要從聯絡人中去選擇追蹤就可以了。第三,不論網頁或手機的界面都很簡單,速度很快。第四,可以從gmail去收到訊息。第五,可以選擇跟twitter及Flickr等其他系統的連結。所以現在對我來說,Google Buzz等於是各個分享內容的大集合,我可以知道我分享了什麼內容出去。

不過,唯一可惜的是,在我的朋友群中,很多人是使用gmail,但卻很少人啟用,我想,這是受到之前新聞的影響吧!其實,只要設定好追蹤者或想要分享的內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了。



5. Mobile Visual Search

我也是使用Android系統的手機,我的手機目前只用過QR code搜尋,以及透過聲音搜尋而能確定這首音樂的歌名及資訊,而這個系統目前只有iphone有,所以沒辦法看到這樣的功能,不過從影片中的示範,真的大開眼界。我記得以前資訊課程必須先教會學生如何「搜尋」,包括關鍵字及進階限制功能,才能在大量的搜尋結果中找到我們要的資訊,然而現在已經是可以透過圖片、聲音準確搜尋後,進一步找到更多的資訊,包括內容及購物等。

這項技術應用在教育上,教學不再只是強調古板的分類,而是可以放在很精細的思考上,例如野外動植物觀察,老師不再只是說明分類形態等,而是請學生在找到的所有資料中進行分析,如此一來,學生不只知道物種分類,甚至可以講出更多內容,包括生長情況、後續的應用等等,這樣的課程應該會非常精彩!而去到博物館,也不用再租借解說員或機器,只要一台手機拍一下,立刻就能清楚知道該作品的來龍去脈。



6. Gary Hayes’ Mobile Count

看到這些數字,不禁想到以後的孩子和我的生活非常不同(其實現在就有差異了),我很少玩遊戲,尤其是線上遊戲,但是學生卻是樂在其中,只要是提到有關的內容,他們就會非常興奮,不論男女生,似乎虛擬世界永遠吸引著他們,比較不一樣的是,男生喜歡玩打鬥的遊戲,女生則喜歡裝扮、歌舞類,覺得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也交到了朋友,在研究上也有人討論過線上遊戲的玩家創造力比較高。不過,比較嚴重的問題,有些學生會有所謂的網路成癮,會需要到專業的諮商協助,這大概是比較不好的一點。

不過,進一步思考,如同手機使用,隨著手機功能變化,展現出商機無限,虛擬世界不也是提供無限可能,除了獲利外,其實是另一種生活型態的可能。我有一次看到學生把遊戲中,和對方結婚的畫面寶貝似的貼在她的部落格,我觀察到她想到的是一種責任和承諾,這大概是我們教學很難提供的,她卻從遊戲中學到了。



7. Mobile 2.0 is Here

對於簡報中的一句話感到很有趣:「Within 5 years, the majority of web usage worldwide will be mobile.」,如果以當時2008年到現在2010年算是過了一半,mobile web已經成為風潮,手機上的使用不再受到網頁支援的限制,在科技的發展質和量永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加上2.0的這些工具也是大量的發展,所有的資訊已經是打破時間空間,立即產生了。我覺得這樣的發展是很好的,尤其是用在教學上,老師可以立即給學生個別回饋,不用等到開機、上網,而是只要在手機上或是電子書上就可以進行。學生也可以收到同學或學校,甚至是其他學習資源所得到的內容,並且再回饋、再分享出去。

但是,科技的發展一定不只於此,讓我想像一下,五年後的學校教育會是什麼情況呢?也許隨著web 3.0的發展而不再需要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到學校聽課,只要每天醒來,就開始學習和交友了。



8. YouTube College

其實自從YouTube有了台灣版,上YouTube成了我和我朋友每天的「娛樂」,大部份是看台灣特有的「偶像劇」,因為在YouTube上可以一次看很多段,重點是沒有電視播出時候的廣告,看起來很過癮。但是很少想到YouTube可以成為學習的一個地方,甚至是用在教學上,尤其是很多時候,它會連結到一些比較不適合學生的影片,所以如果可以有個方法做個區隔,再提供相關影片給學生,例如重要的電視節目、新聞報導、演講等,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除了運用YouTube上面已有的影片,教師也可以透過教學團隊製作合適的教學影片給學生,包括學生的實作課程,除了錄製老師的示範影片,其實也可以把學生練習的影片放上去,讓學生彼此討論和學習,我想,這樣一來,會比純粹上去看「休閒」影片來得有意義。



9. Free Online Mind Mapping Tools

之前會跟學生介紹Mind Mapping的使用,但是只停留在用紙筆進行後,學生就只是收進他的資料夾了。後來我有找到電腦軟體可以使用Xmind,但是需要下載安裝,往往遇到電腦教室中有還原系統的,就很難使用了。老師介紹的線上免費資源,真的很棒,我試了一下,覺得Mindomo還蠻不錯,操作的界面跟一般文書軟體一樣,另外很多連結功能,包括影片和附檔都可以連結,再加上很多可愛的符號,會是學生喜愛的。

我想,有了這樣的工具,學生在學習策略上的應用可以更加不一樣,他還可以進一步分享和討論,再修正,這會使得學習策略也升級了,我覺得科技工具的發展,會使得學習更容易,也可能影響學生學習策略的改變,也許以後學生的學習策略會少了背誦,而多了許多分析理解等因應科技發展而來的學習策略。



10. Multi-touch Technology

隨著面板技術的發展,多點觸控已經成了手機或未來資訊產品必備的,這樣的產品在這次上海世博會的相關介紹中,發現各國的展覽館也有相關應用,這似乎代表另一個資訊時代的來臨,不再需要滑鼠,任何人可以透過觸控的方式去使用電腦和手機,所「按」即所得。

這樣的技術應用在教育上,我覺得是更貼近傳統教學的實況,例如黑板換成整個都是多點觸控的面板後,老師和學生可以隨意的點選使用,甚至是修改圖片、輸入文字等,再加上雲端科技,將上課中面板的內容傳送至資料庫儲存後,學生可以再次複習,甚至給缺席的學生學習,這對於教師與學生來說,上課會是一大享受。此外,多點觸控的技術可以運用在身心障礙學生,如果加上觸碰時有聲音或其他效果,對於視障、聽障等學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界面。

不過,這樣的教育科技需要的是技術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目前這些大面板還是屬於很昂貴的狀態,要普遍應用,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了。





11. 10 Web Tools to Make Learning in Your Class Even Better! Presented by Adam Bellow of eduTecher

這兩段影片蠻長的,但是看完感觸很深,我當老師已經近七年,自認為自己算是很認真再學習,但是看到影片前面的引言,還是覺得自己在未來的教學生涯要引以為戒,保持虛懷若谷的心情,學習再學習。而後面介紹的那些工具,也讓我大吃一驚,我以為我已經知道很多科技工具,也試著去用,但是這10個工具簡直神乎奇技,若用在教學上,一定是很創新,也很能有教學成效的,但同時自己也很擔心自己學不了那麼多,尤其想到自己現在的同事,突然有點無力,覺得除非是學科技教育的老師,不然不太可能和我一起討論,但是看到最後面not alone,就覺得一定要上twitter去追蹤學習,而且在網路上,我相信應該在相關社群裡頭也會有同樣的中學老師投入這樣的課程改革,期待自己可以是一直學習的老師,不致於落後。



12. 21st Century Skills

我記得我在成為一個中學老師前,因為要接受甄選,思考了很多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以及老師應該具備的能力,老師和學生的能力息息相關,如果老師不具備有核心能力,那麼學生又哪有可能學習到呢?但是核心能力實在太多,又很重要,我們在教育上一定要深入思考,才能掌握最重要的能力教育給學生,進而由他們自己再去學習次要能力。

本文提到的能力,包括學習與創新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及問題解決等)資訊、媒體應用能力、全球意識及財務知識等,還有生活和生涯技能,這些都是一直被廣泛討論的,而身為一個公民,另外需要創造力、企業家的思維、溝通與合作等相關能力,但是我覺得,這些核心能力其實是不管時代如何變,都是相當重要,所以重點應該放在我們如何擁有這樣的能力,以及教育給學生,我認為可以做的如下:

1.儘早給學生最核力的能力培養,例如資訊能力是最核心,那就應該儘早紮根。

2.科學與人文並重,不只教會學生技能,還要給他們最重要人文素養,如誠實、積極有責任。

3.不侷限在現代生活,放眼未來的能力,未來有許多可能,我們要給學生可以不斷發展的能力,例如資訊應用。

當然,教師自己的技能再創新,應該要早於學生的能力習得!



13. Free Online Photo Sharing Services

我非常喜歡線上相片分享的這些服務,剛開始是為了「備份」以及和同事共用教學活動成果相片,尤其每個網站提供的容量都蠻大的,永遠不擔心電腦壞掉後,相片通通不見了。但是現在我喜歡這些相片分享是可以給意見,尤其是我出去玩的時候,把看到的東西傳上去後,朋友們會給一些意見,甚至心得交換,這樣一來,相片不再只是回應,而是一種工具,可以增加朋友互動的機會。

另一方面,學校的學生和家長、甚至是志工也很喜歡上網看這些相片,他們會把它們再分享去自己的網站,讓其他人知道他們在學校的活動。

至於使用上,我比較常用Picasa,因為一開始它有軟體提供上傳服務,並且標示出哪些已上傳。但是後來我比較喜歡Flickr,因為他和其他網站的連結比較多,要進行分享比較方便。



14. Showbeyond

我自己本身是上綜合活動課(透過體驗等活動設計讓學生反思),所有活動設計中,學生最喜歡的方式就是「說故事」,但是往往只停留在課程中,就沒有再分享,或是再修正的時候,但是如果使用movie maker,學生會失焦地放在軟體效果的使用。所以,這個線上工具提供了一個相當簡單而且不錯的空間讓學生「說故事」,而且我覺得如果真正使用不一定是讓學生杜撰的故事,我覺得可以更進一步地,請他們把其他科目的內容也「說」出來,這樣的方式會比學生只是讀和記誦來得好!

另外,我想到最好的應用,就是班級經營,學生也不用再做什麼紀念冊,只要開一個空間,把他們的班級故事製作好,就是一本具有多媒體效果的畢業紀念冊了。



15. Shelfari

台灣因為發現這幾年來,學生的閱讀能力變差而推動閱讀,花了很多經費在買書,充實圖書館設備等,但是成效呢?仍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學生在使用網路的時間遠大於書籍閱讀的時間,所以看了Shelfari這個網站,有一個感想是,我們能不能也有一個像這樣的中文網站呢?我知道有幾家網路書店試著進行這樣的方式,但是參與者仍是以少數有錢買書的成人,屬於中小學生的還是比較少,而且功能上Shelfari提供了分享互動的地方,以哈利波特第七集來看,它放在年輕讀者區就有10萬多個讀者,600多則討論,這是很能引起學生閱讀的動機「別人都讀了,我也要讀」,「我也要讀完跟朋友上去討論」,我相信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一定可以提升。

不過,我覺得既然目前沒有中文的網站,我覺得還是可以透過social networking的方式推動閱讀的,這會比學生每個人規定每年念幾本書來得有意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